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盖州 > 自然地理

龙山古寺

来源:盖州市人民政府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1-22

【字号:

分享:

青龙山位于盖州市中南部陈屯镇太平沟村,距盖州市区40公里。主峰272.4米,山中树林葱郁,苍松挺立。青龙山在辽代就被列入熊岳八景之一,名曰“古洞烟樵”,又称喇嘛洞山。在山半腰喇嘛洞口,有庙宇一座,座东朝西,面向大海,因名曰望海寺。望海寺何时建不详,俗传建於辽代,根据寺中残碑“十三年岁次丁酉夏六月”和有关资料记载考证,该寺应为辽所建。“十三年岁次丁酉夏六月”应为辽统和十五年(997年)夏。尤其距庙三十米左右“龙王庙”建筑及雕饰风格看,辽代特色十分突出。最为明显的门楣“二龙戏珠”雕凿,刀工简练、粗旷、大气,最具辽代风格。石柱、石础粗旷、明快,石修饰、石雕凿也突显辽时建筑特点。

望海寺,几经兴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再次重修。迄至百年后的2013年,望海寺再次重修,再修的望海寺分上下两院,上院即原望海寺,仍保持原样,寺院由喇嘛古洞石庙、洞外石庙等组成。喇嘛洞石庙即建在喇嘛洞洞口。喇嘛洞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洞口呈嘴形,洞深不可测,究竟有多深谁也不知道。传说民国时有好奇者执火把向内行至1000多米时,火把熄灭,洞内漆黑无比。无耐,急退出洞外,从此再无人敢进其洞。

喇嘛洞内石庙,花岗岩质料,白灰口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北长8米,东西宽4.3米,高3.6米。正面檐柱四根,八楞形,高1.83米,以承檐檩。鼓式柱础,金柱八楞形。方形石梁上设瓜柱,高0.15米,以承三架梁,三架梁上有脊瓜柱,高0.45米,以承各桁压力。桁上直接铺石望板(亦做殿顶),前后坡均长2.8米。殿顶正脊高0.24米,宽0.14米,两端各饰高0.43米的鸱吻一个。垂脊高0.2米。前坡檐头雕有瓦当和滴水。檐柱间有石条门槛。每间有木门六扇(现已不存)。檐柱上刻楷书楹联。上联“青龙山顶透云霞瑞映庄严法界”,下联“望海寺中通水月光临活泼禅机”。柱头雕仙桃、石榴,柱脚雕莲花。柱础雕乳钉和莲瓣。“佛光普照”四字直刻于横额上,两边雕花卉、神鹿、荷花图案。左间横额上刻“万世师表”,两侧雕梅花、荷花图案。山墙正立面雕三棱形纹和花卉及“寿”字,左右对称。上端分别雕刻“宝”“法”二字。金柱上有楹联二副,一副上联“禅心到处观自在”,下联“慧眼开时见如来”。柱头雕莲花、垂穗图案。另一副上联无存,下联为“佛生西域禅现于当朝”。门前有松树高数米,围3.3米。殿内中为释迦牟尼,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殿左靠洞壁供奉四大家族神像。

洞外配殿,坐北朝南硬山顶全石建筑。面阔三间,长7.8米,进深一间,宽3.8米,高3.8米。花岗岩石条砌筑山墙,白灰勾缝。檐柱四根,八楞状,高1.97米,柱础鼓式。柱上直承石梁,梁设瓜柱承桁。明间宽2.3米,次间宽2米和2.5米。檐柱上刻楹联一副,上联“普照十方巍巍乎均沾圣德”,下联“恩垂千古赫赫然共被神庥”。柱头雕仙桃、石榴、垂穗,柱脚雕荷花,檐檩上间楷书“佛光普照”四字,两边雕花卉。殿内中为大肚弥勒佛,左为地藏菩萨,右为观世间菩萨。左次间“老君堂”。右次间刻“娘娘宫”,两边雕花卉。左次间刻“老君堂”三字,两边雕石榴、仙桃、阴阳鱼图案。山墙正立面上有“福”字,下存“寿”字,并雕八宝图。

喇嘛古洞,周围自然风光绮丽,翠柏古松,怪石奇岩,使人留连忘返。几百年乃至上午年的古松随处可见。著名古松有“迎客松”、“连理松”、“将军松”、“老君松”等等。百年以上柞、槐比比皆是,山杏、榆、椴、栎、槭、水曲、黄菠萝漫山遍野。峰间、沟壑裸露的各种奇石、怪石、异石数不胜数。著名的有“将军石”、“罗汉”石等。还有“罗汉峰”、“红石砬子”、“滹直冲”、“海潮宗”更是名闻遐尔。“罗汉峰”位于青龙山顶峰,沿喇嘛洞上行,不远处但见奇峰耸立,怪石盘叠,远望如罗汉矗立,故谓罗汉峰。据传,罗汉峰是当年山上寺庙和尚所誉之美称。将军石,在山端处,有一巨石腾空而上,雄姿挺拔,状如巨人,故称将军石。将军石重约百吨,看似岌岌可危,但千百年来虽经风雨袭击,却始终岿然不动。“罗汉峰”、“将军石”均为青龙山八景之一。

站在望海寺,遥望渤海,碧波绿浪,舰船点点,皆在眼前,山下万顷田畴,片片广厦举目可见,可谓风光无限,数不胜数。正如《满洲旧迹志》记载:“该寺之僧房,建于岩石之平地上,四面绿荫覆盖,唯西面可以远眺千里,加之凉风生于脚下,微尘不染,诚所谓脱俗之仙境”。如今古树参天,松涛若海,古刹梵声更胜从前。

从望海寺东路下山约50米处,有一龙王庙。龙王庙屹立山岩西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花岗岩石建筑。整座建筑石柱架构,顶为石板,檐前廊式,有檐柱两根,金柱两根,檩柱皆有石雕,图饰分为蝠寿鸡羊(福寿吉祥)等。檐柱凿行楷联,左为有求必应及时雨,右为妙验无比可心风。门楣为行楷“龙王庙”。左右凿红日海浪纹饰,金柱楷书镌联,左为“坐东山保西海风平渔富”。右为“定南国佑北疆雨顺农丰”。联语浩然大气,有若雷鸣。棂形门窗,皆红漆四扇。殿内中为龙王,左右为雷公电母。

庙前山岩,屹立一棵巨大的红松。干若大碾,枝若盘龙,人称盘龙松。其松鳞片斑斑,苍苍千年。曰龙曰伞。狂风与其为伍,雷霆司其为伴。岁月有情,至今仍岿然不动。

迄龙王庙下,沿山下行,山环处还有一道庙。道庙为近年建,座北朝南,水泥预制件构建,硬山顶。面阔四间,进深两间,廊式,灰瓦披坡,脊端施邸吻,四檐脊施套兽,檐下檐柱6根,金根6根,檐间施雀替装饰。红漆古式门窗。殿内供奉狐、黄、长、蟒四仙。右屹为老胡仙堂,平顶花岗岩石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檐下檐柱3根,金柱3根。柱石皆方形,柱础皆圆形,柱面凿楹联。殿内供奉四仙。

老胡仙堂何时建不详,建筑形式同山上龙王庙同,甚古,风格隽朴,古绌。石刻颇具辽风,是青龙山早期石建筑。

望海寺下院位于青龙山下,座北朝南。2008年建,寺院呈梯字形,由山门、寮房、大雄宝殿、尼勒殿、三圣殿、观音殿、财神殿等组成,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山门。牌楼式,北向。红砖砌筑。楼为歇山顶,四檐高翘,硫璃披坡。脊顶二龙戏珠雕饰,两端施鸱吻。檐端设套兽。檐下两扇红漆大门。山门前左右各立中型石狮一个。

寮房。寮房位山门内左侧。一共三栋,一为二层三间,二相同,三为二层两间。三栋楼为连体,参差有致,一层统为廊式,前有金柱,皆红砖砌筑,外施黄色涂料。二层方窗直沿。硬山顶,披坡施青瓦,檐脊间施鸱吻、套兽。

大雄宝殿。大殿为混凝砖石结构,长约20米,宽约14米。建筑形式为基坐台式歇山顶建筑,台下为地藏殿,高约五米,内供地藏王菩萨。台前有21级台阶通上,宽约4米,两侧施花岗岩石雕梯形,台上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高10米,重檐高翘,檐前檐柱6根,金柱6根。檐金柱间施雀替装饰,斗拱梁间施彩饰。金柱檐下长方形蓝地金字魏书“大雄宝殿”横匾一块。殿内中位释迦牟尼佛,左位药师佛,右位阿弥陀佛。再左文殊菩萨,再右普贤菩萨。东西两侧十八罗汉,皆木雕。阶下左右各立石狮一个,阶前立长方形佛龛一个。

左右临殿。左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中为玉皇殿,殿内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左为老君殿,殿内供奉太上老君,右为龙王殿,殿内供奉四海龙王。右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顶。殿内为关公、比干、赵公明。

东西配殿。东配殿为相依三殿,各三间,面阔两间,皆硬山顶。上三间为观音殿,殿顶青瓦披坡,脊、檐端施鸱吻、套兽。檐下出廊檐,古式门窗,有金柱两根,柱、梁枋间施雀替、彩饰。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原是道教神明,称慈航普渡真人,全称圆通自在天尊,佛教传入中国后,观世音菩萨成为佛界领袖之一。她在世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决不低于释迦牟尼。菩萨在佛界中的地位仅次于佛,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道众生”、“大慈大悲”,共职责是协助佛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保佑平安。唐代因规避太宗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从此观世音菩萨改称“观音”菩萨,后亦称观世音菩萨,也称观音菩萨。

中为三圣殿。该殿稍高大,建筑形式与观音殿相同。殿内供奉三圣。三圣亦称“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排列顺序左为阿弥陀佛,中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

南为弥勒殿。弥勒殿建筑形式与观音殿同。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内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即大肚弥陀佛,腹大肚圆,笑口常开,世俗称其救苦救难,佛法无边。

西配殿。西配殿楼房建筑,两层砖石结构。硬山顶。一二层各七间,皆为客堂。外墙施黄色涂料,上下门窗皆仿古式。一楼出廊檐,有金根6根,紧依为倒置檐式房屋,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内为斋堂。

此外,还有城隍殿、土地殿、仙人洞等,整座寺院建筑规范有序,壮观宏伟。

青龙山,辽时著称于世,金元乃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揽胜之地。凡游青龙山者,无不游望海寺,凡游望海寺者,无不游青龙山。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为此留下大量诗词歌赋。

清代名士于春华游青龙山喇嘛洞后,赋诗七首,其中《游喇嘛洞》诗曰:“数峰高不极,携伴此逡巡。洞遂无昏晓,云阴有鬼神。枯松穿坠石,危径厄行人。寂寞禅房里,闲听钟磬音”。又诗曰:“人间不信有蓬莱,携客登临眼界开。云接青山从北下,海浮红日自东来。崖深常挂炎天雪,洞遂时归雨后雷,到此更须凌绝顶,好依云气望瑶台”。又诗曰:“独秀东南第一峰,凌空高出数千层。花缘有客都含笑,水为无僧学撞钟。洞口横蚕云里寺,山腰僵卧古时松。一声长啸归来晚,较得前时步步轻”。

清末民初盖州名人王者贵《望海寺晚眺》诗曰:“楼台蜃结画难成,萧寺登临动客情。世上沧桑知几变,身前风月悟三生。日光西下接天堑,山势东来与海争。精卫年年填不尽,梵宫又听晚钟鸣”。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