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盖州 > 辰州艺苑

蒋麒昌与《苏武牧羊》歌

来源:盖州市人民政府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5-26

【字号:

分享:

     一九二三年四月六日,辽南辰州古城乍暖还寒,天气阴霾,平阔的大清河失去了往日的清丽,仿佛在低声呜咽,诉说着一个悲凉的故事,巍然的钟鼓楼响起了悲壮低回的钟声,宣告响彻神州、震惊当代、影响全国的歌曲《苏武牧羊》的词作者——蒋麒昌先生不幸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翌日,在辰州师范学校(先盖州中医院)院内,县城各界人士为蒋麒昌先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张作霖大帅派使前来参加了追悼会,蒋先生的生前好友和他的学生们眼含热泪,望着蒋先生的遗像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慷慨激昂、雄浑悲壮的《苏武牧羊》歌:“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19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借此深切地悼念和缅怀蒋麒昌先生忧国忧民,光明磊落的一生。

  蒋麒昌,字荫堂,生于1846年冬月初一,祖籍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人(现山东省蓬莱市)。家中哥仨,一妹,他排行老二。清朝年间,由蒋麒昌先生的祖父蒋君国率一家老小72人跨海来至辽东半岛落居于盖平县高屯马莲峪郭成沟,后迁居矿洞沟乡玉石洞村紫气沟屯(位于步云山西麓,亦说现盖州市矿洞沟乡蒋家屯偏岭村)。蒋先生的后人蒋德连现居于老宅,光荣殉职的蒋德国烈士也是蒋先生的后人,还有蒋德三、蒋德玺等。

  蒋麒昌先生的幼年时期家族荣耀旺盛。他十多岁时,父亲病故了。从此,他的家道开始逐渐衰败,他念了两年的私塾被迫辍学了。

  蒋麒昌先生的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深明大义,虽然丈夫的不幸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但她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失学,她白日耕作,夜间织布,变卖家产继续供他念书。

  蒋麒昌先生从小就很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背诵如流,融汇于胸。每回作文章,提笔一挥而就,才华横溢,令乡绅名士赞叹不已。他尤其擅长诗词歌赋,还深谙医道,常为人们采药治病,在乡里声望颇高。

  蒋先生在少年时代,母亲就常给他讲《杨家将》和《岳飞传》等故事,他下决心长大了要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

  有一年,县城皮影剧团下乡演皮影戏,演的是《杨家将》中杨继业撞死李陵碑的故事,他爬山越岭去看,一直看到天明。在一个新搭的台上,有一个大影窗,在鼓乐胡弦的伴奏下,杨家将驰骋沙场,血溅疆土,演得活灵活现。他们精忠报国的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21岁那年,他娶了妻,妻子很文弱,长相虽不太美,额下还长着一个大黑痣,但她知书达理,心地善良。过门后,朴素节俭,恪守妇道,孝敬婆母,服侍丈夫,夫妇之间相敬如宾。

  蒋先生很孝敬父母,每有收入,便给母亲增进衣食。有一回,他给人家写呈子。写毕后,人家设宴款待他,席上有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他舍不得吃,向人家讨来一些,将肉从几里外端回来给老母吃。

  他待师长恭敬有礼,秉承师训,谦虚自爱,对乡人济困解难,体恤民情。他平易近人,从不恃才傲物,有求必应,深得人们的赞赏和爱戴。蒋先生博学,远近知名,慕名来访者都与他结交。

  在蒋先生成才之际,正逢清朝政府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科举营私舞弊之风盛行之时,他三次乡试均不第,不愿附炎趋势,便淡泊功名,执意不再参加乡试。于是在乡里开设私塾馆以教生授徒,维持生计。有少数乡绅无学之士,讥他徒有虚名而无实才,故不敢再试。他闻后付之一笑,也不计较。恰值当年河南洛阳举行乡试,城里富家子弟马洪想求取功名,拜求他去洛阳入考场代为枪替(与考生同入场代人考试),先生情不能却,便答应了马洪。待发榜后,马洪竟名列前茅。从此,他的声威大震,远道来求学者,日益增多。

  清末,盖平县成立了辰州书院,聘蒋先生为国文讲师。民国初年,盖平县成立师中,校长李审宜,是先生之弟子,聘先生为该校国文教员。蒋先生教学有方,桃李芳菲,在先生的辛勤培育下,名流辈出,人才济济。刘话民,盖县芦屯人,曾受教蒋麒昌于盖平师中,后入北京大学;沈延毅,盖县城关古台子人,中国著名书法家,曾经任辽宁省文史馆馆长……诸多名人都曾受教于他。

  蒋先生盖平师中任教时,住在县城文昌庙院内,一间斗室,伴有老妻少儿,过着贫寒清苦的生活。他爱穿蓝色粗布长衫,爱穿妻子做的布鞋。先生又喜蓄胡须,每每抄手踱步。

  1914年,蒋先生患老年障碍性眼疾,有人劝他辞教回家颐养天年,但他已于学生们结下深情,不忍辞教。深秋时节,落叶纷纷。一日,蒋麒昌先生正给学生们教授《李陵答苏武书》一文,当他诵道:“……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不禁喟然长叹,忧形于色。当诵至“……身负国恩,为世所悲……身出礼仪之乡,而入无知之俗”时,便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他由此想到国家内忧外患。国人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遭受涂炭,心中感慨万端。

  他回到家后,夜不能寐,对清末民国初年之执政官僚们,对外卑躬折节,怯懦畏惧,对有损于我中华民族之尊严,有辱我泱泱大国之威望的行为深为痛恨。他越想越气愤,铺纸墨奋笔疾书起来“……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四听笳声,入耳恸心酸。”

  他借古喻今,怀着一腔热血和民族正义感又挥笔写了起来:“……任海枯石烂,大节不销亏,能叫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怀抱酬国济民之志,血泪凝成千古绝唱。词成,校园反响强烈。学校有位音乐教师田锡侯先生,运用盖州皮影戏中凄楚苍凉的曲调,在师生们扬琴伴奏下,顺口哼成了一个优美的悲调子,将蒋麒昌先生的新词星夜谱上曲。当时起名为《北海臣节》,后改名《苏武牧羊》,收入在民国十九年出版的《古今新曲大观》卷一中。

  歌成,全校学生竞相抄写传唱,于是悲壮深沉、慷慨激昂的《苏武牧羊》就不胫而走,很快地传遍了全县、全省,蜚声海内外。

  这首歌取材于历史故事。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遭到匈奴单于的扣留,并诱逼他投降,苏武正义凛然,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19年含辛茹苦,受尽了种种折磨,终于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祖国。这首雅俗共赏、声韵和谐、震惊当代、影响全国的优秀爱国歌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已传颂了80余年。

  蒋麒昌先生创作《苏武牧羊》歌时,已年逾七旬,这首歌功昭日月,彪炳千秋。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