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盖州 > 辰州艺苑

辽剧的起源

来源:盖州市政府办公室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4-08

【字号:

分享:

辽剧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产生在辽宁省的地方戏曲剧种。初期称“影剧”“影调戏”,又称“盖平戏”。它一经诞生,就显示出强劲的艺术生命力,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根据剧种母体的称谓和产生的地域关系,1963年,经辽宁省委、省政府批准定名为辽南戏。今年年初,从辽南戏艺术的发展需要出发,辽宁省文化厅决定将其改称辽剧。

上个世纪60年代初,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在沈阳成立,使辽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代表剧目,如《宫门断鞭》、《逼嫁杀店》、《龙凤镜》、《打灶王》、《当箱子》、《花为谁开》等,不但使辽剧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在辽剧的表、导、演及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自成一格的风格与特点。同时,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特色鲜明的艺术人才队伍。像辽剧著名编曲马传亮、王信威,演员张广林、陈桂英,编剧曹汀、梁志翼,导演张加本等,均在社会上形成了较大的艺术影响。

辽剧是辽宁省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辽宁人民对它情有独钟,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20世纪80年代后,省内举办的各种大型艺术盛会,均有辽剧参加,而且屡获大奖。如《加林与巧珍》、《半庙沟》、《姜云胜》等。特别是《姜》剧,曾被中纪委调入北京进行专场演出,受到首都观众、专家学者及国家领导人的好评。近些年来,由于辽剧经常涉足电视领域,如盖州辽南戏剧团排演的《小工匠》、《杨柳新》,瓦房店排演的《山这边,海那边》等,先后由中央与地方电视台播放;营口戏校学生演的《逼嫁杀店》与《龙凤镜》等剧目也先后进京展演,使辽剧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辽剧是在辽南皮影戏中“北派影”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剧种。辽南皮影戏在当地流传的历史较久,大约清道光末年,当地皮影艺人将关内“老影”的艺术精华与本地皮影艺术相融合,产生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皮影艺术。这种新的皮影艺术因历史关系只流传于辽南的北部地区,故称“北派影”,至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是当地群众最熟悉、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辽剧的创始者们就是在“北派影”的基础上,以真人代替影人,用真嗓代替假嗓,并采用老调填新词的方法进行演唱而形成的一种舞台艺术。

辽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方面。辽剧音乐为板腔体,唱腔丰富、板式齐全、曲调优美、通俗流畅、地方韵味浓郁,有表现多种情感的功能。辽剧诞生后,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活,满足观众不断更新的欣赏需求,在确保剧种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发展,使辽剧音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完善。如原始唱腔中“女腔平唱”的主要功能,从旋律上讲是以表现哀怨、忧伤情感见长的曲调。然而,“二平唱”和“欢腔”的产生,弥补了“女腔平唱”表现欢快喜悦和庄重豪迈情感的不足;为了解决原有音乐中没有反调唱腔,而不利于表现剧中人物痛楚、伤感等特殊情感的缺憾,辽剧著名作曲家王信威,采取了将“男腔平唱”正调移低四度等创作方法,产生了男女同腔同调、同度演唱、曲调低回凄楚、悠扬深沉及各种行当都可选用的“平唱反调”唱腔;“二龙松”唱腔是辽剧最早丰富发展形成的一种腔调,它是由辽剧创始人之一、著名辽剧作曲家马传亮编创的一种曲调优美、开朗明快、表现情感细腻、适应性与可融性较强的旦角专用唱腔。

辽剧诞生47年,共排演大小剧目150多个,培养出较有造诣的演员、演奏员、编剧、编曲等20多人。目前,辽剧虽然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富于特色,富于生命力的地方戏曲剧种。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