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潮起西海岸。
营口拥有长长的海岸线,逶迤曲折、宛如巨龙。滩涂、礁石、沙滩、槐林、晚霞,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港产城融合发展战略让这里处处生机勃勃。
春风浩荡,万木争荣。拥有165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1507平方公里的营口,依托临海优势,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加快发展绿色能源,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推进临港产业区重大项目建设,奋力谱写海洋经济新篇章。
(华能(盖州)电力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在盖州双台镇安装风电机组。李国颖摄)
面朝大海
建设海洋强市
渤海湾畔,海风猎猎。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工业区内,清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园承载的8个项目建设正酣。在海底电缆制造及岸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现场,续填海工程已经完成,为今年实施码头建设,确保园区产品早日出运,直达风电建设现场打好了提前量。
园区的另一侧,便是占地面积130万平方米的营口华能清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年产值121亿,可解决就业人数约4150人,是营口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建设海洋强市的关键项目,也是填补环渤海、东北地区清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空白的核心载体。
塔筒、管桩是海上风电机组的主要支撑结构,相当于人体躯干,未来将“钉”入海底以保证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在营口华能清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园塔筒、管桩生产区域,经过20余台大型机械一年多的连续作业,厂房桩基旋挖作业已基本完成。
据介绍,产业园共规划产业板块8个,包括主机、叶片、塔筒和桩基、齿轮箱和发电机、海缆、高压开关6个生产板块及码头出运和综合研发2个公共板块,以智能制造理念打造海上风电机组生产基地,以智能化和轻量化为技术路线打造海上风电研发和运维中心,同时依托深水良港禀赋优势打造海上风电运维母港。凡此种种,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注入新模式、新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远影响。
营口地区风能资源丰富,为海上风电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营口华能清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园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布局和发展,对营口地区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产业园与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辽宁中天海上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签订了产业引进投资协议,产业园业态丰富、产品多样、层次清晰、链条完整,建成后将形成协同发展的清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产品辐射国内多个省市乃至东北亚地区。
陆海并进
既追风又逐电
为何众多优质企业纷纷选择落户临港工业区?在2月11日召开的营口华能清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园项目建设推进会上,华能东北分公司党委书记陈勇说:“营口区位优势明显,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坚定了企业的投资信心。”营口以实际行动展现对清洁能源产业的坚定支持,为项目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保障。
目前,产业园部分基础设施地下工程已经完成,正着手开展地面以上梁、柱等钢结构作业。同时,对已完成桩基的地下工程将继续开展桩基试验、基础开挖、垫层及基础承台浇筑、钢筋绑扎等工作。
在美丽的西海岸,有一座三面环海的仙人岛。在夕阳坠海、余晖洒金的美景中,一架超级“大风车”的加入更增添了动感。华能仙人岛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立军介绍,这是全球风轮直径最大、单机功率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18000千瓦,整机国产化率超过99%。
以风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是营口倾力打造的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2024年,营口绿色转型步伐铿锵有力,呈现多点突破、整体跃迁之势。
春风浩荡,从渤海之滨的鲅鱼圈吹到山水相依的营口大石桥市,陆上风电项目也陆续进入复工壮态。
在高坎镇陆上风电项目建设现场,项目负责人张龙新说,他负责的两个子项目,一个已装机41台,另一个已装机3台。
大石桥市陆上风电项目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名录,由华能营口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华能营口仙人岛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承建,项目选址在建一镇、黄土岭镇、周家镇等地,分为5个子项目,总投资约101.2亿元,总装机容量131.4万千瓦,风机点位275个,升压站5座,全部建成后累计年上网电量约367456万千瓦时,每年节约标煤约10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21275.69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向海图强
打造“蓝色粮仓”
“过去是卖水蜇、卖蜇皮儿,靠量取胜。现在我们对裙边、爪子、里子进行精细分解、精深加工,依靠品质和品牌取胜。”营口辰光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陶思晴这样描述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创立于1997年的辰光水产,已从一家传统加工企业发展成为行业翘楚。如今,企业不仅拥有先进的现代化海洋作业生产线,还获得了美国HACCP/FDA、加拿大CFIA、欧盟注册等多项国际认证。辰光水产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即食海蜇等创新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突破,跻身行业前列。
大辽河从高山平原间奔流而来,在营口汇入渤海,带来丰富的浮游生物。加之渤海的低温和高盐环境,使得营口成为海蜇生长的理想之地。这里出产的海蜇形美味鲜、口感爽脆,富含多种维生素、胶原蛋白和活性物质,被誉为我国八大海珍之一。
如今,营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蜇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海蜇之乡”殊荣。这里不仅海蜇产量居高不下,更拥有完整的海蜇全产业链,近5万营口人从事海蜇相关产业,业务遍布海内外,影响力可谓深远。
全国海蜇看营口,营口海蜇看盖州。盖州市凭借卓越的海蜇加工及出口能力,稳坐全国海蜇行业头把交椅,不仅占据了全省80%、全国60%的市场份额,更被誉为全国最大的海蜇捕捞场和国家海蜇出口基地。
营口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更将影响力扩展至全球。从百年渔场到现代化牧场,从独步天下的加工工艺到全球市场“C位”,营口海蜇始终引领着行业潮流。
位于渤海之滨的营口市把海洋经济作为打造“三地四市”、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63%,在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营口以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抓手,持续建强港口枢纽,强化平台支撑。仙人岛疏港高速建成通车,鲅鱼圈疏港高速加快建设,营口港仙人岛港区第二个30万吨原油码头建设全面开工。营口港作为全国最大的集装箱内贸港,集装箱运量、海铁联运量居东北港口首位,“北粮南运”占东北港口50%以上。营口作为东北海陆大通道、国际海铁联运大通道和“北粮南运”大通道,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地位进一步巩固。
从海上风电到陆上风电,从推动海蜇产业做精做深到畅通“北粮南运”大通道,再到打造“蓝色粮仓”,营口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海洋经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