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营口新闻

巧手贺龙年:聆听花饽饽的文创“变形记

来源:营口市政府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2-26

【字号:

分享:

今年春节,以龙为元素的各式商品开始走俏,非遗技艺和传统民间艺术也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本期的新春走基层栏目将带您品味非遗中的“龙韵”,聆听花饽饽的文创“变形记”。

说到馒头,我们不觉陌生,提起花饽饽,您可能也有所耳闻,但不知您是否接触过文创花饽饽。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鲅鱼圈区的王氏花饽饽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王云峰的工作室,一个个精美的龙年文创花饽饽正在她的手中诞生。

花饽饽,俗称“面花”“花馍”,是民间面塑艺术代表之一,多产于山东胶东半岛,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王氏花饽饽”在2020年被列入营口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氏花饽饽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王云峰说,她从小做“花面”,到现在有30余年了,老家祖辈是从山东迁移过来,然后把这个手艺也带到辽南地区。她爷爷做得非常好,小时候自己就是跟着玩,从来没有想过会把这个当作事业去做。后来,姑姑把手艺接过来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喜欢,并决定将它传承下去。

王云峰说,龙年的文创产品,今年做了4个,其中也有很可爱的龙造型摆件。因为她经常参加各个地方的活动,随着客户需求的增加逐渐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她希望做出来的花饽饽不但要能吃,而且能保存,还要有一定的价值。到目前,原材料她已经更新了三次。

文创身份的出现,让原本逢年过节时需求集中的花饽饽变身成为365天都能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收藏品。在这一过程中,制作花饽饽的原料、器具以及工艺也需要随之改变。

王云峰介绍,在花饽饽制作中最讲究的就是和面和醒发,和面手法的好坏直接影响醒发的效果,制作塑形时如果速度过慢,还会出现开裂、滴水或形状塌陷的情况。

王云峰说,30余年来,做花饽饽这件事是她生活中最主要的一件事,专心投入其中时,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生活中,她经常与徒弟在工作室研究花饽饽的创新,也会定期走进学校把手艺传授给学生。每当孩子们向她表达天马行空的想法时,她能从中获取灵感、融入创作,这让她更真切体会到传承的意义。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